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711]日常對話:屋簷下的陌生人

這當然是一部紀錄母親是女同性戀的家庭故事,但更多呈現的是台灣家庭面對不同生命型態的家人時,在傳統價值觀影響之下,關係不自覺扭曲變形並有口難言的狀態,單單從日常生活的紀錄當中,表面上維持和平,實際上疏遠的關係,即略知一二。導演卻提起莫大的勇氣,要從影像裡的提問中,非得得到一二個真心才肯罷休,如同為了要到彼岸,而不得不走在懸崖上的鋼索般膽戰心驚。這是日常對話。
拍攝的動機是整部記錄片的核心,每一個鏡頭與素材的選用,皆環繞著目的而有了依歸未偏離,且剪輯功夫了得地從自己內心對母親的疑惑出發,擴展至外部蒐集人證,包含介紹自己的母親是個喜歡女生的同性戀破題,以及家人及眾女友們的採訪……,最後再聚攏至家中靠牆的那張餐桌上掏出秘密以交換真心。架構堅固不摧,有條理地循序漸進,帶著觀者,甚至是導演自身解開母女關係之結。

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Xavier Dolan的電影作品《Juste la Fin du Monde(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殊途同歸地呈現出家人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不同的是意欲說出口的事情不同,另外在鏡頭的處理上也不同。《世界末日》以言語為武器,藉著大量的特寫鏡頭,區隔出自我私密的領土,保護著真心;反觀《日常對話》則在鏡頭底下,家人明顯各佔畫面一角,雖同框卻毫無交流地過於沉靜,讓人難以忍受,在在呈現緊繃的關係。

但交織著母親在外的生活卻是笑顏常開的鏡頭;導演自身絮絮叨叨旁白著感受不到母親的愛,卻在她的眾女友間得到極度溫柔的超高好評,特別是明明親生,反而說是領養的一番發言,縱然聽來帶點玩笑欺騙的惡趣味,不過投射回來自身的感受,在問題和問題的停頓間,滿溢出落寞的哀傷。無怪,懷疑自己在母親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又無法不去試著理解自己已知母親與父親間的關係,還有母親的性向。

母親那邊的家人是完全知道這件事的,但有趣的是他們卻巧妙地打太極迴避,這也是我覺得這部電影超級厲害的地方。是得歸功於導演自言家人其實不把這些紀錄影像當一回事而能不矯揉造作的原因,使得觀影者一方面可以看到多年後難得回家的真切反應,如關心家中不一樣的變化,又如拉個板凳在鐵門外談天說地,的確是紀錄片的精髓;另一方面更是傳統性別意識與對工作價值認定的根深蒂固,以及不捨自家人無法快樂過活的心疼,兩者之間的拔河拉鋸戰。

這些陳腐觀念於是乎理所當然地延伸到下一代身上,但幸運的是也可以看到無論是同性戀及工作性質接受的程度,與時俱進地越來越高。即便如此,我想有些事實仍然無法輕易地對家人說出口,但對於親友們卻相對容易地開誠布公,因為深怕一旦對家人說出真相,自己也就無法在家中立足了,這也就算了,重點是讓家人失望及難過的結果,太難以承受,所以選擇噤聲,以為用行動可以表明,但實際上,始終未能直搗黃龍,反而更漸行漸遠!

因而最後的餐桌對話,著實需要相當大的勇氣,除了有在眾人前揭露祕密的障礙之外,要能突破前面內容積沙成塔的社會牢籠,所要跨出去的第一步都令人備感艱辛。不過似乎得經過這樣大破大立的歷程,才能讓關係有撥雲見日的可能性,同時自身也總不會在面對家人時,胸口始終壓著一塊大石而無法順利獲取坦然相處的輕鬆。只不過是否準備好了呢?準備好在衝撞牢籠時勢必會先遍體鱗傷呢?又能否看到未來那些傷口會慢慢癒合得更漂亮呢?不禁又佩服起導演的勇氣以及這部電影儘管大半記錄家人間的關係,卻給我種突破傳統藩籬的大無畏的底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