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802]The Square-抓狂美術館:大受啟發/附庸風雅

新展覽即將展開的焦頭爛耳,與手機遭竊的資訊恐慌相互碰撞,禍不單行地災難燎原,難以收拾。導演將初始各場景的小問題點,慢慢集結,擴大成面,並透過展覽標語貫串全局,來諷刺高社經地位的目中無人,以為刻意忽略,以為自我監控,社會黑暗就不會走入生活,但會不會正是有能力的人不去正視問題,不去承認盲點,所以才有不安。這樣看來,那些試圖喚醒大家重新檢視問題的藝術作品,不過只是有錢有閒的人附庸風雅的產物罷了。這是抓狂美術館。
觀賞藝術作品的角度眾,我以為其中之一為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創作者往往賦予作品自身想傳達的訊息,而由觀者自行去感受、解讀,並促使進一步的思考,導演應該也如此認同吧!?因此有了這樣一個敘事,以一家當代美術館的新設展為起點,帶著觀者看見在故事裡被展示出來的作品,也看見設展團隊,看展群眾與作品的互動,並向外延伸美術館外的利害關係,彼此對照,讓觀者強烈感受到電影中所陳列的藝術彷彿是情節中各角色的最大諷刺,進而帶出對欣賞藝術作品及怎麼成為當代藝術作品的思辨。

放大為故事的結構來看,『禍不單行』為這個故事下最好的註解,有時候平順的人生硬是會被掀起波瀾,如又不幸遇到『水星逆行』,可能會諸事不順至驚滔駭浪也未可知,美術館館長Christian就是這麼衰;不過若聚焦影片呈現的一連串設展過程及Christian所遭遇的事件,會變得難以同情館長近期的亂流,因有種表裡不一的背叛感,看似有想法地賦予展覽目的,私底下的行為卻背道而馳或不甚尊重,當然情有可原地一時私心疾上心頭,不過做法卻帶著居高臨下的睥睨感,不甚討喜,不禁聯想到,或說導演有意藉著這個角色挖苦那些說的一嘴天花亂墜,卻做得一手只為自己的政客。
「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裏頭,我們有同樣的權利與義務。」被一再重複,想來也可笑,特別是導演不斷地將鏡頭掃瞄過坐在街頭乞討的街友們,對比在美術館中,身穿華服參加宴會的紳士淑女們。有時候不僅是漠不關心,甚至行以剝削,反正最終還是為了自己,即便你擁有的已經夠多了,就像Christian處理他手機、錢包失竊的方式,影響到小男孩,卻視小男孩如揮不走的蒼蠅一般。某個展示品的標語"You have nothing"真是個黑色幽默,對應貧窮困苦者,是真真切切的實質層面;對應那些擁有很多的人呢!?是否自私這個寄生蟲將自己的慾望養大而時常感受不足呢?

這就引發了信任的危機。故事裡小至Christian個人事務的處理,於公為交辦下屬協助的事物,於私與女記者交歡後的防備,大到小男孩的被害言論是否屬實,當然所有一切可歸咎於開場沒多久,Christian在上班途中,好心被狗咬地被偷竊,這也呼應至一個關乎信任的展示品:你相信那你敢把自己的貴重物品留下嗎?不過這是否是種惡性循環,就是因為不利己,所以沒人關切底層的狀況,結果釀成社會問題,就像Christian心力交瘁地難以顧及展覽的宣傳,卻導致最糟糕的狀況;又比如說後來才驚覺,Christian在那棟建築物發威脅信的那種情緒,其實帶點鄙夷,或該說盡量不進來與自己位階不同的場域就盡量不涉足,感覺會有危險。
也如同展示作品之一現身於酒會場合上的表演,規則說著不要與他對望,就不會有問題,初始覺得是個很有野外求生味的叢林法則,頗新鮮有趣,但他卻益發瘋狂。少數出手的賓客,因隻手難遮天,只好逃之夭夭,其他人只好更遵照規則「勿視」處理,以避免自己遭受侵害,結果就險些促成犯罪。這一情節應該隱喻了,也算總結前面所見,無論是場館外或Christian個人問題的景象呢?視而不見,擴大成災,即使關心,一來光是個人力量不是很夠,二來單純阻止,不去深入了解,解決根源,有用嗎?就像Christian給予一個有所需求的女遊民食物,但Christian卻只做了開頭,後續任由女遊民處理。
這也丟給觀者如我「尊重」的議題,一如前頭開會時小孩的惱人哭鬧聲;開幕酒會上大家不理會廚師的餐點介紹;面對妥瑞氏症的患者在聽講席中叫囂亦然,中國籍旅客被排除於展覽之外,以為只想逛景點也是……原來導演先以光天化日遭竊事件為引子,試圖將看似一點一點平素的小問題演繹,然後將嚴重性逐步提升至整個社會較為黑暗的一面。因而在看似層出不窮的事件中,其實存在著架構來歸納議題,促使觀者思考,相當了得。於是那些大聲疾呼的藝術作品,原來不過是高端知識份子及有錢人的附庸風雅,只要損及自身,凡事皆可拋,藝術品最終只是個安安靜靜的物體。但導演還是在人性幾近崩壞殆盡之際,安排了再訪建築物的情節,不過這次帶著下一代,有點露出改變的曙光,但同時也有逝者已矣的慨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